中瑞石油为您带来:
一、ISO14000系列标准产生的背景:
伴随着本世纪中期爆发于一些发达国家的公害事件,人类开始认识到环境问题的出现及其严重性。环境污染与公害事件的产生使人们从治理污染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到,要有效的保护环境,人类社会必须对自身的经济发展行为加强管理。因此世界各国纷纷制定各种法律法规和环境标准,并试图通过诸如许可证等手段强制企业执行这些法律法规和标准来改善环境。80年代以来大规模的全球环境问题更使人们通过管理自身行为的实践进一步认识到,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行为是由人类的发展思想、发展观念、消费方式和发展模式决定的。也就是说,环境问题的出现是人类社会当前发展观的必然结果。如果不摒弃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不提倡和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切管理手段都是苍白的。
为实现社会、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在世界各国及许多有识之士对人类发展模式及环境保护不断探索的基础上,1987年,前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领导的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实现可持续发展正引发着社会各领域、各层面的深刻变革和广泛的行动,特别在工商业界,以实施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环境的行动为自身应有的责任义务,进行着改变原有生产和末端治理的实践。企业从加强环境管理入手,建立污染预防(清洁生产)的新观念,通过企业的“自我决策、自我控制、自我管理”的自愿方式,把环境管理融于企业全面管理之中。
1993年6月国际标准化组织成立了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ISO/TC207),该委员会的宗旨是,通过制定和实施一套环境管理国际标准来减少人类各项活动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节约资源,改善环境质量,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其核心任务是研究制定ISO14000系统标准,规范环境管理的手段,以标准化工作支持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同时帮助所有组织约束其环境行为,实现其环境绩效的持续改进。推行ISO14000可以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调动组织防治环境污染的主动性,适应经济消费潮流。
二、制定ISO14000系列标准的指导思想和关键原则:
1.指导思想
ISO/TC207在起草ISO14000系列标准时确定了以下指导思想:
(1)ISO14000系列标准应不增加并消除贸易壁垒;
(2)ISO14000系列标准可用于各国对内对外的认证、注册;
(3)ISO14000系列标准必须摒弃对改善环境无帮助的任何行政干预。
2.关键原则
根据以上指导思想,并考虑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异,ISO/TC207在制定ISO14000系列标准时确定了以下七条原则,以确保标准公正、合理和实用:
1)ISO14000系列标准应真实和具有非欺骗性;
2)产品和服务的环境影响评价和信息应有意义、准确和可验证性;
3)评价方法、试验方法不能采用非标准方法,必须采用国际标准、地区标准、国家标准或技术上能保证再现性的实验方法;
4)应具有公开性和透明度,但不应损害商业机密信息;
5)非歧视性;
6)能进行特殊的有效的信息传递和教育培训;
7)应不产生贸易障碍, 对国内、国外应一致。
从以上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可以看出,ISO/TC207努力使ISO14000系列标准具有公正性、合理性和广泛的适应性,目的是使这套标准能真正地帮助和促进改善环境。
三、ISO14000系列标准的构成及特点:
(一) ISO14000系列标准的构成
ISO14000系列标准是一个系列的环境管理标准,它包括了环境管理体系环境审核、环境标志、生命周期评价等国际环境领域内的许多焦点问题。国际化标准组织(ISO)给ISO14000系列标准预留了100个标准号,编号为ISO14001-ISO140100。
(二) ISO14000系列标准的特点
ISO14000系列标准,以极其广泛的内涵和普遍的适用性,在国际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其特点主要有:
1.标准的自愿性
世界各国的环境管理逐渐由末端治理转向污染预防的全过程控制,环境管理手段逐渐由以行政手段为主转为综合采用法律、经济、技术和提高公共意识各种手段。企业进行自身环境管理的动力逐渐由政府的强制管理转向由于社会的需要、相关方和市场的压力。
2.标准的灵活性
希望实施ISO14000系列标准的组织范围广泛,他们的环境和经济条件不同,因此灵活性是ISO14000系列标准的必然特点。标准将建立环境行为标准的工作留给了组织自己,而仅要求组织在建立环境管理体系时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相关的承诺。
3.标准的广泛适用性
ISO14000系列标准的龙头标准ISO14001标准的引言中指出,该体系适用于任何规模的组织,并适用各种地理、文化和社会条件。标准的内容十分广泛,可以适用于各类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及各类产品的认证。任何组织,无论其规模、性质、所处的行业领域,都可以建立自己的环境管理体系,并按标准所要求的内容实施,也可向认证机构申请认证。
4.标准的预防性
这一系列标准突出强调了环境保护为主原则。环境管理体系强调系统的全过程管理,加强企业生产现场的环境因素管理,建立严格的操作控制程序,以保证企业环境目标的实现。
四、ISO14000部分标准简介:
1.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及使用指南》
ISO14001是ISO14000系列标准中的主体标准。它规定了组织建立、实施并保持的环境管理体系的基本模式的17项基本要求。该体系适用于任何类型和规模的组织,并适用于各种地理、文化和社会条件。这样一个体系可供组织建立一套机制,用来确定环境方针和目标等,通过环境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本标准的总目的是支持环境保护和污染预防,协调它们与社会需求和经济需求的关系。
2.ISO14004:《环境管理体系——原则、体系和支持技术通用指南》
本指南不是一项规范标准,目的是为环境管理体系的实施以及强化它和组织全部管理工作的关系提供帮助,不适用于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证和注册。
3.ISO14010:《环境审核指南——通用指南》
环境审核,是验证和帮助改进环境绩效的一项重要手段。ISO14010标准给出了环境审核定义及有关术语,并阐述了环境审核通用原则,旨在向组织、审核员和委托方提供各种环境审核的一般原则。本指南是关于环境审核的系列标准之一。
4.ISO14001:《环境审核指南——审核程序——环境管理体系审核》
本标准提供了进行环境管理体系审核的程序,包括审核目的,启动审核直至审核结束一系列步骤要求,以判定环境管理体系是否符合环境管理体系审核准则。本标准适用于实施环境管理的一切类型和规模的组织。
5.ISO14012:《换精神和指南——环境审核员资格要求》
本标准提供了关于环境审核员的资格要求,他对内部审核员和外部审核员同样适用。内部审核员与外部审核员都需具备同样的能力,但由于组织的规模、性质、复杂性和环境因素不同,组织内有关技能与经验的发展水平不同等原因,不必满足本指南规定的所有具体要求。
以上五个标准围绕环境管理体系与环境管理体系审核展开,各自有不同的作用,互为补充。其中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标准是唯一据以认证的标准。
6.ISO14040:《生命周期评价——原则和框架》
这一标准于1997年6月1日正式颁布,是ISO14000系列标准中的工具性标准。标准将一个产品完整的环境生命周期评价工作分为四个基本阶段:目的与范围的确定、清单分析、影响评价和结果释义。本标准规范了生命周期分析方法,并给出了“生命周期评价”过程所涉及的概念定义和具体方法要求。
五、ISO14001标准与ISO9001标准的异同:
ISO9001标准已被全世界80多个国家和区域的组织所采用,为广大组织提供了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方面的要素、导则和要求。ISO14001标准是对组织的活动、产品和服务的全面环境管理。
1.相同点
(1)都是自愿采用的管理性质的国际标准;
(2)两个标准的管理体系相似:ISO14000标准的框架、结构和内容参考了ISO9001标准中某些规定的框架、结构和内容。
2.不同点
(1)适用范围、对象和目的不同:ISO9001针对组织的产品质量,目的是指导组织通过质量体系,影响和改进质量活动的过程和控制要素,达到提高组织产品质量管理的能力。ISO14001的对象是环境管理,其目的是要通过对组织中环境因素的控制,实现运行和不断改进环境管理体系,并持续改善环境绩效。
(2)承诺对象不同:ISO9001标准的承诺对象是产品的消费者,它是按不同消费者的需要,以合同形式进行体现。而ISO14001标准则是向相关方的承诺,受益者将是全社会,是人类的生存环境和人类自身的共同需要,这无法通过合同体现,只能通过利益相关方,其中只要是政府来代表社会的需要,用法律、法规来体现,所以ISO14001标准的最低要求是达到政府规定的环境法律、法规与其它要求。
(3)审核认证的依据不同:ISO9001标准是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根本依据;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除符合ISO14001标准外,还必须结合本国相关的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标准,如果组织的环境绩效不能满足国家要求,则难以通过体系的认证。
六、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模式:
环境管理体系是“整个管理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包括制定、实施、实现、评审和保护环境方针所需的组织结构、计划活动、职责、惯例、程序、过程和资源。”
在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模式中,借鉴了传统的PDCA管理模式:规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和改进(ACTION)。并根据环境管理的特点及持续改进的要求,将管理体系要素分为五个部分,完成各自相应的功能:环境方针、规划(策划)、实施与运行、检查和纠正措施和管理评审。
七、ISO14000术语定义:
(一)环境
环境是指“组织运行活动的外部存在,包括空气、水、土地、自然资源、植物、动物、人,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注:在这一意义上,外部存在从组织内部延伸到全球系统。”
(二)环境影响
环境影响是指“全部或部分由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给环境造成的任何有益或有害的变化。”
环境影响是一种“变化”:环境的上述组成要素或要素的相互关系发生了改变,也就形成了环境影响。
(三)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是指“一个组织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要素。”
注:重要环境因素是指具有或可能具有重大环境影响的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是环境影响的原因,环境影响是环境因素作用于环境的结果,环境因素与环境影响互为因果。环境因素的重要性应与其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的严重程度一致。能产生重要环境影响的因素,是重要的环境因素。对环境因素重要性的评价应与环境影响的重要性联系起来。
(四)组织
组织是指“具有自身职能和行政管理的公司、集团公司、商行、企业、政府机构或社团,或是上述单位的部分或结合体,无论其是否法人团体、公营或私营。
注:对于拥有一个以上运行单位的组织,可以把一个运行单位视为一个组织。”
组织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公司、集团公司、商行、企业、政府机构、事业单位,也可能是这些单位的部分或结合体。无论组织的形式如何,各组织必有其自身的行政管理能力,能够管理、控制、改变这些活动、产品或服务,使其完成规定的职能。只要具有了自身的职能与行政管理能力,则可视为独立的组织,而不必考虑其性质和规模等因素。对于具有多个独立运行单位的组织,如总公司下设三个工厂,每个工厂有它独立职能与行政管理能力,这三个分厂则可视为三个组织。
(五)相关方
相关方是指“关注组织的环境绩效或受其环境绩效影响的个人或团体。”
相关方可以是团体,也可以是个人。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关注组织的环境绩效,或受到组织环境绩效的影响。受组织环境绩效影响的相关方与组织环境绩效的改善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可能造成其经济或福利的损失,这类相关方可以包括:与组织相邻的,如邻厂、周围居民、下风向的企业、河流的下游等;与组织的经营生产活动相关的,如股东、供应方、客户、员工等。
关注组织环境绩效的相关方可能包括:银行、政府部门(如规划部门、环境部门等),环境保护组织等,这些相关方可能间接的受到组织环境绩效的影响。从这一意义上讲,组织的相关方可以是整个社会。
(六)环境绩效
环境绩效是指“一个组织基于其环境方针、目标、指标,控制其环境因素的可测量的环境管理体系结果。”
这一术语也被译为:环境表现、环境行为等。“绩效”能较好地表达其实际内涵,它是环境因素控制及环境管理所取得的成绩与效果的综合评价,不仅表现在具体环境因素的控制管理上,也表现在控制管理的结果上。
环境绩效是可测量的,因而也是可比较的,可用于组织自身、及组织与其他组织间的比较。
(七)持续改进
持续改进是指“强化环境管理体系的过程,目的是根据组织的环境方针,改进环境绩效。
注:该过程不必同时发生于活动的所有方面。”
持续改进是强化环境管理体系过程,是整个环境的改进与提高。环境绩效的持续改进有赖于环境管理体系的强化与完善。
(八)污染预防
污染预防是指“采用防用、减少或控制污染的各种过程、惯例、材料或产品,可包括在循环、处理、过程更改、控制机制、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材料替代等。”
注:污染预防的潜在利益包括减少有害的环境影响、提高效益和降低成本。”
污染预防是为减少有害环境影响、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成本而采取的各类方法与手段。污染预防的原则:不产生污染为最优选择;其次减少污染产出,最后才采取必要的末端治理,控制污染。
实现污染预防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可包括管理手段,也可包括有效的技术措施,这里列举了几种普遍采用的方法:再循环、处理、过程更改、控制机制、资源有效利用、材料替代等。把环境绩效、持续改进、污染预防三个概念联系起来,持续改进是建立与保持环境管理体系的目的,环境绩效用于衡量持续改进的实际效果,污染预防则是提高环境绩效的手段与方法,是实现持续改进的重要途径。
(九)环境管理体系
环境管理体系是指“全面管理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包括制定、实施、实现、评审和保持环境方针所需的组织机构、计划活动、职责、惯例、程序、过程和资源。”
管理体系是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管理要素和相关活动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包括组织机构与职责、策划与规划活动;也包括组织为环境管理提供的资源、惯例、过程和程序等。
(十)环境管理体系审核
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是指“客观地获取证据并予以评价,以判断一个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是否符合该组织所规定的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标准的一个系统化,并形成文件的验证过程,包括将这一结果呈报给管理者。”
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是一个有控制的、获取客观证据的评价验证过程,这一评价过程应满足客观性、系统性和文件化的要求。
本标准中的审核是指环境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审核对象是组织按ISO14001要求所建立与保持的环境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是体系有效运行的一种保障。审核中获得的所有审核证据都应是客观的。
(十一)环境方针
环境方针是指“组织对其全部环境绩效的意图与原则的声明,它为组织的行为及环境目标和指标提供了一个框架。”
环境方针为组织建立并保持环境管理体系提供了总的目的与方向,是组织开展环境管理工作的行为准则与工作原则的表述,是组织开展环境管理工作的行为准则与工作原则的表述,是组织环境管理成效与意图的体现。
环境方针为目的、指标的建立提供了框架,是组织制定环境管理目标与指标的依据和出发点。
(十二)环境目标
环境目标是指“一个组织依据其环境方针规定自己所要实现的总体环境目的,如可行应予以量化。”环境目标是依据环境方针制定的,是组织期望实现的总体环境目的。
(十三)环境指标
环境指标是指“直接来自于环境目标,或为实现环境目标所需规定并满足的具体的环境绩效要求,它们可适用于组织或局部,如可行应予以量化。”环境指标依据环境目标,具体规定的环境绩效。环境指标可以适用于整个组织,也可仅用于规定组织某一局部的具体要求。目标和指标都应是具体的,可行时应予以量化,以便比较、改进和提高。
以上十三个环境管理体系中的术语与定义仅为我们理解环境管理体系从基本概念上提供了帮助,这些概念在ISO14001标准的运用中内涵更加丰富,应与环境管理体系要素的要求结合起来考虑, 以掌握其实际内涵。
西安中瑞石油设备有限公司 网址:www.mushihua.cn
地址: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凤城八路保亿隆基中心316室 E-mail:zhongruidl@126.com
陕ICP备16002306号-1 版权所有:西安中瑞石油设备有限公司